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官网 | 联系我们

教师发展中心

教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沙龙 >> 教学研究 >> 正文



另眼相看:中高等职教的趋同与不同
日期: 2015-06-03      信息来源: 教务处      点击数:
中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总被教育的“趋同化”所困扰。
职业教育的“趋同化”,表现的形态有多样。对高职与中职的“趋同化”争议不少,焦点是高职“舍高”姓“职”,而中职“弃技重文”。除此之外,职业教育的“趋同化”也指办学的“千校一面”,指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彼此搬套雷同的现象。从以上的描述可看到,中、高、本职业教育的“趋同化”本质上有着许多相似,对这种“趋同化”的评价也多持否定态度。
中高等职教是“趋同”好还是“不同”好?其个中的问题较为复杂,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
正确认识“趋同化”的两面性
一方面是中高等职教必须要有一定的“趋同”。作为区别于普通教育的职业教育,之为是“一类教育”,就是由内在的教育规律及共同性所决定。我国的学校型职业教育多推行学业与职业并轨的“双业”教育制,两者相互依存并融入于教育的全过程。在学制内完成相应的学业教育和职前教育,这是职业类教育的“胎记”,是类教育的“大同”,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办学也是职业院校的准则。另一方面是中高等职教体制内部也必须有“不同”。很显然,现行职教体系中办学有层次的不同、人才培养有专业方向的不同、培养过程有因校因地制宜的不同等。因“不同”彰显学校办学的特色和个性,“不同”承载的是创新创意的因子和动力,宣示的是自主办学的思想理念,是各个学校内涵发展不可缺文化和精神。这就是“趋同化”而不是“等同化”、要有“趋同”而又不能“等同”的根本原由。
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趋同化”的表现的极端形态是“趋同”与“不同”的分离和唯一。“趋同”唯一者强调追求的是盲目攀高,以上一层次的学校办学为模式,简单复制或照搬别人的经验,结果是“东施效颦”。这类现象具体表现有应用型本科效仿研究型大学、高职效仿本科、中职效仿高职,人才培养的“拔苗助长”结果是技能人才的高不成、低不就。“不同”唯一者恰恰相反,办学全凭想当然,自以为是,常见现象有:或工具理性至上,唯职论教,功利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被边缘;或价值理性至上,职教不接“地气”,封闭教学,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善于在“趋同”的规则下定制“不同”
职业教育有共同的规则,这是职业院校立校施教的前提和要求,也是“趋同化”的集中体现。不能忽视的是趋同的规则多是原则的、思想理念的、方向目标的宏观标准,相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则是中观和微观的,规则留给学校的解读及行为空间极为巨大。换言之,“趋同”的规则其实要依靠众多的、系列的“不同”解读和多元的学校个性化行为体系来支撑体现,这是从“趋同”到“不同”的定制,只有通过它职业教育的精气神才会更加鲜活。比如,中、高、本院校所共同担负的职前教育使命中,具体的人才培养任务却不同: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强调学科体系,路径重视知识建构,技术能力崇尚“研与用”,培养的人才特征是“专业型”;高职人才培养过程重专业,路径重工学,崇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的特征是“专门型”;同样,中职人才培养过程重技术,路径重实践,崇尚一技之长,人才培养的特征是“技能型”。依据“趋同”定制“不同”,这是学校的大事,纵观当下,学校发展的博弈中“不同”的个性往往是决定性的因素。
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如何个性化“定制”学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这是学校工作的大事,也是基于“趋同”做好“不同”的根本要求。原则上“趋同”的个性化定制就是职业性方向不丢,个性化教育不缺。纵观中国职业院校建设的代表性成果,体制机制探索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产学研市“五位一体”、互惠双赢校企联动等;育人方法创新如:工学交替协同育人、课堂与职场良性互动、教学做“一体化”、校办企与企办校的“两轮驱动”等。这些学校成功的关键是个性化定制的科学性和特色性的决策与实践的结果,是共性和个性的“合金”。
“趋同”与“不同”的不可替代性
在职业教育实践中,试图通过类教育的功能和性质而以某一层次去兼并或替代另一层次教育的观点和做法时有表现。例如,高职院校的崛起,有人认为中职可被替代,意指初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可交由高职教育完成;同样,综合性大学的部分职能向应用型“转身”后,高中职的教育功能可兼容,相应的人才培养则由应用型普通高校完成,等等。当然,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不可能的。究其原因,一方面社会产业化的流程中生产多极和技术多样,必然要求人才多层次;另一方面,从职业教育内部看,学制内受时空所限,学生不可能成全才。专业过度集中的大一统培养,除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外,学生因无法胜任具体的职业岗位使专业发展受碍,用人单位也会由此对学校教育产生不满。总之,产业链和人才链的衔接有着非人为改变的内生机理,中、高、本的不同层次办学正是社会技能型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反应,合理的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密切相关,不可能用此替彼。
多层次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多层次办学的不可替代性,从学校人才培养的路径和用人的端点(即学生的就业)可作例证说明。应用型本科教育普遍推行的是专业化主导的教学,育人路径是以专业课程群的教学培育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及专业能力,学术能力的比重大,学术就业或创业的特征突出,产研一体的职业意向分明。再加上本科专业涵盖的专业方向有不确定性,这也为学生自主择业或创业留有较大的选择空间。高职教育的教学是典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虽然顺从专业化,但其专业相当于本科的专业方向层级。高职在“知识够用不求系统”教学规则下,专业教学近40%—60%的时间是工学交替或实践教学,专业技能的要求远大于文化知识,高职生的就业或创业取向中主流仍然是专业领域,但边际化和跨专业比例增大,职业岗位诉求多为业务型或技术型。中职教育在目前具有职业教育普及化的倾向,如果说高职人才培养是高技能专门型复合人才,则中职人才培养是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后者强调的是一技之能。中职教育的专业化多以行业企业的岗位为参照,多体现在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实践训练,理论教学多为“点状”化,实训教学课时比例约占70%—80%,其就业的诉求多为生产一线的核心岗位。可见,本、高、中三类职业教育所担负的人才培养是社会产业结构对人才需求的反应,是产业与人才联动的结果,学校的人才培养不能背离社会人才市场的规律。
(作者:邱开金 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

办公地址: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南区图新大楼11楼 教师发展中心 联系电话:0712-2860905

Copyright© 2024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发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